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
【說話技巧】
急事,慢慢地說;大事,清楚地說;
小事,幽默地說;沒把握的事,謹慎地說;
做不到的事,不要亂說;傷害人的事,不能說;
開心的事,看場合地說;傷心的事,不要見人就說;
別人的事,最好別說;自己的事,看自己心裡怎麼說;
現在的事,做了再說。 ;未來的事,未來再說。
【聯強EMBA】功能集中,建立專業化運作模式
【聯強EMBA】功能集中,建立專業化運作模式 | |||||||
作者:杜書伍 (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)
組織形成過程中,一般人常見的反射性思維是,組織中不同的功能必須緊密配合。在這樣的思維下,一般人往往傾向於把數個不同的功能單位安置在同一部門當中,由同一名主管負責統籌,藉此達到「不同的功能緊密配合」的目的。然而,在這種組織架構下,個別的功能單位能否專業化運作?是一大疑問。如果不能的話,將導致該部門的績效不彰。
在同一部門當中設置多個不同的功能單位,勢必每個功能單位的人數都很少,功能也小,在這種情形下,不容易從中找到強而有力的領導者,足以帶領該單位的成員不斷進步,使其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。
另一方面,同一部門內含多個性質不同的功能單位,該部門的主管無論是從那個功能單位出身,都對其他功能單位的專業運作不熟悉。在管理學當中,一個人通常可以管理五至六位扮演同樣功能的成員,如果透過妥善的工具與制度,則或許可增加至十個人。但如果管理的是不同的功能單位,狀況則不一樣。例如一名業務主管可以管理四至五個業務處,但如果每個業務處的業務性質不同,則一名主管可以負荷的業務處數量便會減少。
就此觀之,為了協調、統合之便,而將不同的功能安置於同一部門當中,必須先考慮到該部門的主管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與時間,可分別為都不同的單位設計、建立起不同的專業化制度,並且能夠帶領、教導不同單位的成員,使其不斷提高專業素質。如果不然,為了遷就協調之便,反而無法真正把事情做好。
人都會有一種潛在的習性,就是希望就近取得所需的功能,例如業務部門會希望會計部門、庫房單位就在身旁,方便本身的工作進行,在辦公室座位上也往往希望相關功能就在身邊。反映在日常生活中,則是要求住家附近的生活機能齊全、方便,然而,這是農業社會的生活習性。
企業組織的推演過程,應當循另一途徑為之。在一開始,將同一種功能集中在一起,不同的功能則分別形成不同的部門,而每一個部門都應不斷累積經驗,致力於建立功能性的專業化運作模式,同時形成制度。
在此一階段要達成專業化運作的目標有三個要件:首先,每一單位的人數一定要多,組織不會只為少數一、兩個人而建立完整且專業的運作模式,因為不符效益,只有功能集中,人數才會多;其次,要有足夠的時間,任何運作模式與制度均非一蹴可及,先要有資深者提出藍圖,然後所有成員集思廣益,並透過日常的運作發現其不足之處,加以補強,一開始可能只是簡單的辦法,經年累月之後,才能趨於完整與專業;最後,還得有毅力與決心去完成。
接下來的問題是,功能集中的個別部門何時該進行組織的分化?企業不斷成長之後,必然走向大型化,而部門之間的距離也會越拉越遠,因此,勢必要將單一部門進行組織分化,此時,主管必須致力於建立部門之間的訊息傳達方法,並有效利用各種工具,猶如小城鎮發展成大都會的過程中,必定要建立新的通訊、交通系統一般。
另一方面,人員的心態調整也很重要。原本單一功能均集中在同一部門中,如今要跨到其他單位去,則其中成員就不能僅僅瞭解原本所屬的部門,而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、配合,則必須要主動,而非被動。因此,調整每個成員的工作習慣與心態,是組織擴大過程中,必須建立的素養與文化。
當一個部門逐漸擴大之後,便需要開始進行分組,每個小組各自配合另一個其他部門運作,此時,每個小組均需有一名領導者,其基本要求是必須能獨立管理該小組。由於同一部門的每個小組均經歷相同的形塑過程,因此,各小組的運作方式也一樣,分組之後的差別僅僅在於小組的獨立性增強,倚賴部門主管的程度降低。經過此一階段之後,便可更進一步地把各個小組直接分配到不同的部門去。
接下來的問題是,該採取何種方式將小組外派出去呢?此時需掌握住的前提是,小組派任出去之後,其專業化的過程仍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,因此,原部門的主管並非就此完全不再過問,於是,整個組織架構將演變成矩陣式(matrix)組織(如下圖),小組外派後,新部門主管負責不同功能單位間的統合、協調工作,但每一小組仍同時受原部門主管的管制。
另一方面,矩陣式組織也兼顧到人才的培養。儘管分屬不同的部門,但整個組當中的相同功能,仍然在同一個領導體系之下,任何一個部門當中,某個功能單位的領導者出缺時,新任者的來源將不會只是該小組,而是整個大組織當中,所有同樣功能的單位,因此,要從中找到足以勝任的主管人才,便容易許多。(Y10110)
(本文取材自「聯強EMBA」,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)
更多「聯強EMBA」:
◎聯強國際保留本文所有著作相關權利 ◎知識與經驗分享是最佳回饋社會方式,歡迎轉載,惟不得作為商業用途 ◎如欲查詢更多相關內容,請至聯強e城市 | |||||||
|
硬是要學!網路資源學習站
硬是要學!網路資源學習站 | |
Posted: 19 May 2013 07:44 PM PDT 最近新聞上時常出現黃色小鴨的報導,因為由荷蘭設計師設計的黃色小鴨在世界各地"巡迴"展覽,最近則是來到了香港,台灣幾個縣市也正在積極邀請當中,如果你想一睹黃色小鴨的風采,現在不用到香港就可以看到了,因為 Google 透過樓層平面圖計畫把黃色小鴨的所在位置拍攝成類似 Google 街景的樣子,讓你不用親臨香港也能一睹超大黃色小鴨的風采,而且白天晚上都有哦。 閱讀全文:香港海港城「黃色小鴨」實景線上看 其他連結:關於我們|廣告合作|聯絡我們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/video/photo media file: Download Now |
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硬是要學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, you may unsubscribe now. |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|
Google Inc., 20 West Kinzie, Chicago IL USA 60610 |
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
菲、越趁亂占島 我軍回不去了
菲、越趁亂占島 我軍回不去了
作者: 管婺媛、唐筱恬╱台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3年5月19日 上午5:30
中國時報【管婺媛、唐筱恬╱台北報導】
東南亞國家為了爭取南海主權,極盡一切手段,包括颱風天趁亂出兵、駐紮軍 隊等。過去我國南海地區,除太平島外,原本還擁有多個島嶼,如敦謙沙洲、中業島等,但稍不注意,就遭菲國、越南等國趁亂占島。原屬我國的敦謙沙洲,就在一 九七四年,因國軍躲颱風,越軍卻趁機占島,等風雨過後,我國軍就再也回不去了。
根據內政部在一九四七年發布的「南海諸島位置圖」,我方曾宣稱在南海諸多個島嶼擁有主權。包括曾母暗沙、中洲礁、南威島、敦謙沙洲與中業島等。但目我軍除在南海實際占領太平島外,其餘都遭越南、菲國或中國大陸占領。
為了爭奪南海主權,東南亞國家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,隨時準備派兵占島、插旗、建碑。
如我方曾在一九七四年之前,實際占有南海之中的敦謙沙洲。當時由中業艦艦長李敦謙名字命名,我方原長期在該地有軍隊駐守。但在一九七四年,我國軍為躲避颱風來襲,而撤回太平島,南越就趁機派兵占領敦謙沙洲。等風雨平靜,我國軍才發現「回不去了」。
又如南海中的中業島,我國曾在一九四七年以中業艦接收,因此取其名。我方曾實際占有中業島長達近二十四年,直到一九七一年遭菲國占領,並更名為「派格阿薩島」,隨後設置為菲國統治南沙群島的指揮中心。
菲、越趁亂占島 我軍回不去了
中國商人的「經商十訣」
中國人經商的歷史源遠流長,其商業文化博大精深,在漫長的商業活動中逐漸培育出中國商人"秘而不宣"的經營謀略,歸納起來為"經商十訣"。
一、知地取勝,擇地生財
兵法云:"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料敵制勝,計險厄,遠近,上將之道也。知此而用戰者必勝,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。"可見地形對作戰之重要,為將者不可不察也。經商如作戰,商場如戰常經商者如指揮千軍萬馬之將帥,智慧的將帥往往會佔據有利的地形,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。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大謀略家的范蠡,更是深諳此道。他以戰略家的眼光,認為陶地為"天下之中,諸侯四通",是理想的貨物貿易之地。遂選陶地為營銷點,果然,十九年間他三致千金,成為世賈,"陶朱公"的美稱也由此而飲譽古今,留名青史。
《史記。貨殖列傳》中所載,秦國滅了趙國以後,實行了移民政策,當時許多人賄賂官吏,不願搬遷,要求留在原地,唯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"紋山之下",他看中那裡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,民風淳厚,居民熱衷於買賣,商業易於發展。幾年後,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世富。這種"不惟任時,且惟擇地"的觀念已為後世商人所接受。"淮左名都,竹西佳處"的江蘇揚州,地處南北要衝,交通發達,水運便利,貨往頻繁。其地膏沃,有茶、鹽、絲、帛之利,眾多商人紛至沓來,一時商賈雲集,秦商、晉商在這裡定居經營。有名的徽商也就是從這裡開始起步,稱雄江湖。
二、時賤而買,時貴而賣
范蠡和商祖白圭認為,"時賤而買,雖貴已賤;時貴而賣,雖賤已貴。"強調商人要善於捕捉商機,把握時機,不失時機地買進賣出。商業的利潤源於買賣的差價。一旦發現買賣的時機一到,則要"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",當機立斷。魏文侯時,國人注重農耕,而白圭卻樂於觀時機的變化。糧食豐收時他買進穀物,賣出絲漆。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,售出糧食。
他曾說:"我做買賣,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樣有計謀,如孫臏和吳起那樣善於判斷,還能像商鞅執法那樣說到做到。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隨機應變,其勇敢不能當機立斷,其仁愛不能恰當地取捨,其倔強不能堅持原則。所以,這種人跟我學經營之道,我也不會教他的。"這段話,把他掌握賤買貴賣時機的"時斷"與"智斷"闡述得淋漓盡致。白圭的經商原則和經驗,都被後世商人所稱道。他憑著自己的這套經營謀略,精心經營,以至家累千金。
三、
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,為雪亡國之恥,終日卧薪嘗膽,勵精圖治,當得知吳國大旱,遂大量收購吳國糧食。第二年,吳國糧食奇缺,民不聊生,饑民食不裹腹,怨聲載道,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。苦心人,天不負。越王終成霸業,躋身"春秋五霸"之列。這裡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,他發的財不是金銀財寶,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。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範。
《夷堅志》載,宋朝年間,有一次臨安城失火,"殃及魚池",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,但是他沒有去救火,而是帶上銀兩,網羅人力出城採購竹木磚瓦、蘆葦椽桷等建築材料。火災過後,百廢待興,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,此時,裴氏商人趨機大發其財,賺的錢數十倍於店鋪所值之錢,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要。"管中窺豹,略見一斑",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經商者財富永不幹涸的源泉,也是經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。
⋯⋯ 四、薄利多銷,無敢居貴
先秦大商理論家計然認為,"貴上極則反賤,賤下極則反貴",主張"貴出如糞土,賤取如珠玉"。司馬遷說過:"貪買三元,廉買五元",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只能獲利30%,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%。
《郁離子》中記載:有三個商人在市場上一起經營同一種商品,其中一人降低價格銷售,買者甚眾,一年時間就發了財,另兩人不肯降價銷售,結果獲的利遠不及前者。漢高祖劉幫的謀士張良,早年從師黃石公時,白天給人賣剪刀,晚上回來讀書,後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用,就把剪刀分成上、中、下三等,上等的價錢不變,中等的在原價的基礎上少一文錢,下等的少兩文錢。結果,只用了半天的時間,賣出剪刀的數量比平日多了兩倍,賺得錢比往日多了一倍,讀書的時間也比往日多了,所以民間有句諺語:張良賣剪刀——貴賤一樣貨。
五、雕紅刻翠,留連顧客
《燕京雜記》中載:"京師市店,素講局面,雕紅刻翠,錦窗繡戶。"有的店鋪招牌高懸,入夜家家門口點起了五光十色的錦紗燈籠,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晝。有的店鋪擺掛商品宣傳字畫,張掛名人書畫,附庸風雅。以此來升華店鋪的品位與提高顧客的回頭率。還有些茶肆、飯館、酒店中特意安排有樂器演奏和評書為客人助興。宋代京都杭州的麵食店裡,只要顧客一進店坐下,夥計立刻前來問顧客所需,"盡合諸客呼索指揮,不致錯誤"。
經營者們深深懂得豪華的裝飾,反映一個店鋪的實力,於是店堂設計畫柱雕梁,古色古香,金碧輝煌,極盡鋪陳之能事,以迎合達官巨賈、貴婦名媛"以求高雅"的消費心理。在服務上進門笑臉相迎,出門點頭送行。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貴典雅的裝飾,使眾多顧客"如坐春風","一見鍾情",從而留連忘返、百顧不厭。
六、以義為利,趨義避財
清朝年間,有一商人名舒遵剛,精榷算,善權衡。經商之暇,喜讀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,把書中的義理運用於經商之中,他曾說:"錢,泉也,如流泉然"。他還說:"對人言,生財有大道,以義為利,不以利為利,國且如此,況身家乎。
"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誡他的繼承者說:"財自道生,利緣義齲"以此嚴於律己,做到"視不義富貴若浮雲。"子曰:"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"。以義取利,德興財昌,舍義取利,喪失了"義"也得不到"利",為商者應深以誡之。"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"如果一個經營者有長期的理性和智慧,他必不會用惡劣、卑鄙之手段去獲利;用惡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,最終將會失去已獲的利潤。
七、長袖善舞,多錢善賈
《韓非子。五蠢》中說:"鄙諺曰:"長袖善舞,多錢善賈',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。"這裡強調了一個"善"字。資金不足,必須善於使用,使用的目的也是獲利,唯有資金與商品流通不息,才能使利潤滾滾而來。對待商品要做到"務完物",即貯藏的貨物要完好,"腐敗而食之貨勿留";處理資金要做到"無息幣",即指貨幣不能滯壓,"貨幣欲其行如流水",貨幣和商品流通了,買賣就活了。宋代的沈括舉例說:十萬元資金倘不周轉,"雖百歲故十萬也",如果貿而流通,加快周轉,"則利百萬矣"。
八、奇計勝兵,奇謀生財
兵家常說:"將三軍無奇兵,未可與人爭利","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"。司馬遷《史記。貨殖列傳》中說:"治生之正道也,而富者必用奇勝。"書中還列舉了賣油脂的雍伯、賣肉製品的濁氏等商人,他們都是掌握一技之長,經營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。後世的"張小泉剪刀鋪"亦然。清代山西太谷縣一個曹氏商人,有一年看到高梁長得莖高穗大,十分茂盛,但他覺得有些異樣,隨手摺斷幾根一看,發現莖內皆生害蟲。於是,他連夜安排大量收購高梁。當時一般人認為豐收在望,便庫存高梁大量出手。結果高梁成熟之際多被害蟲咬死,高梁欠收。而曹氏商人卻奇計獲利。
九、居安思危,處盈慮方
《書經》有云:"居安思危,思則有備,有備無患。"《漢書。息夫躬傳》有言:"天下雖安忘戰必危。"商人李祖理"精理精勤,竹頭木屑之微,無不名當於用,業以日起,而家遂燒"。秦末有位任氏商人"折節為儉",要求家人"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、食、肉"。古人關於經商理財的記載中還有:"生意要勤快,切勿懶惰,懶惰則百事廢;用度要節儉,切勿奢華,奢華則錢財竭"。由此可見,經商者居安思危,勤儉為尚。"處乎其安,不忘乎其危"。少一些安樂,多一份憂患,將使經商者進入佳境。
十、擇人任勢,用人以誠
孫子曰:"計利以聽,乃為之勢,以佐其外。勢者,因利而制權也。故善戰者,必求之於勢,不責於人,故能擇人而勢"。春秋戰國時期,有一位齊國的商人叫刀閑。當時的商人一般都不願僱用頭腦靈活的人做事,惟獨刀氏專門使用這種人,並給以豐厚的報酬和充分的信任,放手大膽地讓他們去干,這些僱工幹得十分賣力,也非常出色。明代蘇州有個叫孫春陽的雜貨店,其店分為南北貨房、海貨房、腌臘房、醬貨房、蠟燭房,"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,自往各房發貨,而管總者掌其綱。一日一小結,一年一大結。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間二百多年,子孫尚食其利,無他姓頂代者。"像蘇州這個店鋪林立之地,孫春陽的雜貨房生意竟然能興盛二百多年,其成功之奧秘當得益於用人以誠,店規之嚴。清道光年間的黔商胡榮命在江西經商50餘年,由於他以誠待人,童叟無欺,名聲大著,晚年罷業回鄉,有人要求"以重金賃其肆名",他一口回絕,並說:"彼果誠實,何籍吾名也!"可見,"誠信為本"是中國人經商的傳統美德。
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
我們現在還活著
一天,佛陀問一個弟子:"人的生命有多長時間呢?"
弟子雙手合十,恭聲答道:"佛陀!人的生命也就幾天吧,不會很長。"
佛搖搖頭:"你還沒有悟到生命的真諦。"
佛陀轉過頭,問另一個弟子:"那麼,你認為人的生命究竟有多長呢?"
"佛陀!弟子以為,人的生命長度也就一頓飯的工夫。"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。
佛陀搖了搖頭:"你也沒有悟出生命的真相。"
佛陀又以同樣的問題問另一個弟子。
那個弟子虔誠地答道:"佛陀,人命只在呼吸間。"
佛陀露出了讚許的微笑:"好得很,你已經悟到生命的真諦了。"
古今中外,多少對生命的描述,都不及佛經這般精彩。生命不是用年、月、日來衡量的,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間,這個簡單的動作承載著生命的重量,每吸氣一次,你度過的生命就增加一點,每呼氣一次,你餘下的生命就減少一點,當你無法繼續呼吸的時候,生命就結束了。
生命就像呼吸一樣真切,一呼一吸,很簡單,很自然。人的生命最初是由呼吸喚醒的,當呼吸停止,生命也隨之結束。呼吸就像一陣風,輕輕地來,輕輕地走,不留下一絲痕迹,卻熔盡你我的一生。從清晨到夜晚,從寒冬到春天,每個人只活在他站立的地方,活在他呼吸的瞬間。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,活著就要勇往直前。其實,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美好的夢想,但真正能實現的卻寥寥無幾,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時間,也不是沒有能力,而是缺乏行動。比如,你打算去西藏旅行、打算再多學一門外語、打算寫一本自傳……很多美好的計劃被一再拖延,不是因為很難做到,而是因為借口太多:家人反對、工作忙碌、身體欠佳……
有一個人想學繪畫,可是又猶豫不決,他就去問一個朋友。他說:"我想學繪畫,可是再過四年我就四十四歲了。你看還行嗎?"他的朋友對他說:"怎麼不行呢?不學繪畫再過四年你也是四十四歲啊。"朋友的話使他頓悟,第二天,他就去報名學習了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:活著不需要任何借口,趁著我們還活著抓緊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比什麼都重要。
人生的路到底有多長,誰也說不好,明天又會發生什麼,更沒有人知道,生命是脆弱的。有人,晚上躺下去,明早就起不了床了;有人,用了早飯,就不再有機會用午飯了;有人,這會兒上車,下會兒,就下不了車了;有人,講出前句話,再也接不下後句話了。
生命不僅脆弱,而且,脆弱的沒有規律。生命的結束,許多時候,往往沒有任何跡象可尋,說去就去了。
長春被害嬰兒小皓博,才二個月大,對這個世界還沒有開始認識,就在眾人的惋惜與祝福聲逝去了,很可悲,那麼小的孩子要祝福他一路走好,二個月大還沒來的及記清爸爸媽媽的樣子,還沒有開口說一句話,吃上第一口人間的飯,看到第一次的桃花開,就走了。生活總是無常,有時無常的讓人很痛心,無法接受。別人尚且如此,可想而知,父母崩潰的心是多麼支離破碎。昨天晚上我想了很多,不知為什麼想起了,喬布斯,他是改變世界的天才,一代發明家,企業家,這樣的輝煌是多少人羨慕的。可是在56歲的年紀他走了,帶走的也是眾人的嘆息與感慨。我又想起了高秀敏,她在世的時候我很喜歡她,總是能帶給大家很多歡笑,也許更喜歡他樸實的外表,憨厚的形像吧,可是,她卻是在眾人的一片哭聲中,走了……
生命無常,我們更當珍惜當下,趁著我們還活著,多看望關心父母,因為那是給予你生命的人,多關心陪陪孩子,因為那是你生命的延續,多和愛人溝通溝通,因為那是陪伴你一生的人。趁著我們還活著,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吧。趁著我們還活著,向我們傷害過的人說聲對不起,趁著我們還活著,向自已愛的人,說聲我愛你,趁著我們還活著,向著陽光多笑笑,趁著我們還活著,把目光放的遠一些。佛說,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人身難得你已得,佛法難聞你已聞,看看身邊的無常吧,擁有再多的金錢名利,留不住逝去的人,減輕不了病痛的折磨,留不住青春年華,減輕不了歲月的蹉跎。甚至於留不住一個你還愛的人,減輕不了人生的很多苦愁。
佛陀告訴我們:生命只在呼吸間,生命短暫,世事無常,在無盡的歲月里,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瞬間,所以人活著應該盡情揮灑,即便這一生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往,也要讓它成為最閃亮的瞬間。